2战中最惨烈的一场战争!枪弹打不死的精神!
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,这是每个军人都知道的一个基本常识。一战时期,就发生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,一名沙俄士兵被堵在遭战友炸毁的军需库,不得不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度过了漫长的9年岁月。当被人们发现的时候,这个对外界变化一无所知的孤独士兵,依然忠诚地履行着自己哨兵的职责,令人唏嘘不已。
布列斯特要塞是靠近波兰边境的白俄罗斯小城市,在战争年代这里却是各方争夺的焦点,一战及二战期间,这里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战役。
著名的战争电影《布列斯特要塞》,说的就是二战苏德之间在此发生的争夺战。
而我们本文主人公的故事,则发生在一战时沙俄与德军之间在布列斯特要塞发生的战斗。
1924年,也就是一战结束6年后,布列斯特的卫戍司令根据偶然得到的情报,率领一支波兰军队秘密来到布列斯特要塞,寻找一座当年被炸毁封存的沙俄军需库。
按照情报,这座军需库早在9年前,也就是1915年,为了防止其落入德军手里,被撤退的沙俄皇家部队169师炸毁了。过了漫长的9年,又遭到了战争的破坏,还能不能找到军需库的入口,这些士兵们也没有绝对的把握。
好在这些波兰士兵有足够的耐心和运气,终于在一座堆满烂石块的小山包上,发现了貌似军需库的所在。他们费尽力气,一点点地挪去这些烂石块,终于第6天下午,才看到了军需库地下隧道的石砌拱顶,然后抡起大锤就把封口砸了个大洞,一股难闻的霉味直冲鼻子。
这个入口黑魆魆的,仿佛一口吞噬一切的黑洞。好在这些波兰士兵准备有火把,一个胆子稍大的士兵率先持火把,慢慢地从洞口爬了进去。
就在这名士兵的脚就要着地的时候,突然传来了一声疑似俄语的断喝:站住!你是什么人?
猝不及防的说话声让这名士兵吓了一大跳,他怀疑自己是不是神经过敏,出现幻听了,甚至怀疑里面是不是有鬼。于是镇静了一下之后,再次试图下去。这时,刚才听到的问话声再次传来,还伴随着拉动枪栓的声音。
至此,这名波兰士兵才确定,里面确实是有人在问他,他根本没有想到这座被埋了9年的地下军需库居然还有人!
由于下面情况不明,这名士兵急忙返回,把听到的情况告诉了司令。
大家一分析,感觉这里面的那名士兵应该是俄国人,因为这个军需库的俄国军队建设的,很有可能是战争时期就留在里面的,因为入口被封得很严实,里面是打不开的。
里面就这一个士兵还是另有同伴,大家并不清楚,为了谨慎起见,就派出两名懂俄语的士兵再次下去,尽可能了解清楚这里到底是什么情况。
这次,他们刚到地面,又听到了同样的问话声和拉动枪栓的声音。
怕里面的人开枪,这些波兰士兵急忙用俄语说自己的波兰士兵,奉命来此执行任务。
这时,里面的人再次发声,只让一个人过来出示通行证,其他人原地等待着。
这些波兰士兵哪有什么通行证啊,就问里面的人,需要什么通行证?
俄国沙皇部队169师军需处签发的通行证!里面的士兵答道。
沙皇军队的通行证?这些波兰士兵一下子懵了,这都是哪和哪啊?沙皇的军队早就是老皇历了。
于是,这名波兰士兵大着胆子举着火把再次朝前走去,而且边走边说,沙皇俄国早就被推翻了,现在是苏维埃联盟共和国了,沙皇早就被送上了断头台了。
但里面的士兵油盐不进,反而再次拉动枪栓说道,我依然是沙皇的士兵,只听自己长官的命令!在没有接到上级命令之前,你们不能进来!
由于都是军人,大家对这名忠于职守的士兵很是尊重,便停了下来不再前行。
布列斯特的卫戍司令了解到里面的情况以后,急忙请来那名为自己提供军需库情报的人,让他前来处理,因为他应该非常了解这里的情况。
这名情报提供者叫瓦西里·波伦斯基,白俄罗斯人,一战时期是沙俄军队169师的一名少校。至于他为什么把这个埋藏了9年的秘密说出来,是因为他的生活太困苦了,实在过不去了,指望这个情报能为自己获取一些报酬。
当他得知里面还有沙俄士兵活着的时候,他根本不相信,9年了啊,什么人能够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地方活这么久?
带着满腹的疑问,波伦斯基少校来到了军需库的地下室。
随着他的脚步声,里面再次传来了询问声:站住,你是什么人?
我是瓦西里·波伦斯基少校!少校用纯正的俄语和标准的程序答道。
随着他话音落下,他看到不远处岗亭上一个站得笔直的士兵向他敬礼:
报告少校,值班哨兵阿沙廖夫听候您的吩咐。
这时大家才知道,这名沙俄士兵叫阿沙廖夫,果然是当年留下的沙俄士兵,一个乌克兰籍的士兵。
波伦斯基少校知道这个当年的小伙子,激动地向前走去。这时阿沙廖夫又提醒到,少校阁下,请先把手中的火把灭掉,它刺得我的眼睛生疼。说完,阿沙廖夫就点燃了手中的蜡烛。
波伦斯基少校急忙熄灭了火把,快速走向阿沙廖夫。
扶着阿沙廖夫的肩膀,少校激动地仔细端详着这个当年的小伙子,他已经变样了,曾经的年少帅气,经过9年的地下岁月,人已经变得苍白,满脸的胡须,充满了岁月的沧桑。
阿沙廖夫的样子,让少校很是心疼,多好的士兵啊,这么多年,一个人在这里坚守着,这是什么样的意志和毅力啊。
此时,少校依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,声音有些颤抖地问道,你真是阿沙廖夫吗?你还活着啊。
报告少校,我真的是阿沙廖夫,我还活着,少校你还好吗?
我很好,小伙子,我很好!少校也简单地告诉了阿沙廖夫外面世界的变化。阿沙廖夫才知道,这些波兰士兵说得都是真的。
这时候,波兰士兵又下来了很多,大家见到这样的场景很是惊奇,急忙催促赶紧把人带出去。
大家簇拥着阿沙廖夫准备离开这个待了9年的地下军需库。
这时,少校急忙喊住大家,并找打一块黑布给阿沙廖夫蒙上了眼睛。毕竟长时间没有见到外面的阳光,已经不适应外面强烈的光线,不加保护贸然出去很有可能会导致双目失明。
等大家七手八脚地将阿沙廖夫弄到外面,才看清楚了他的模样。
长长的胡须,苍白而又脏兮兮的面孔和手。但令人称奇的是,阿沙廖夫的军容却整整齐齐,就像新的一样。
众人掩饰不住心中的好奇,就询问阿沙廖夫,他为什么会被困在这里。
随着阿沙廖夫的讲述,大家才弄明白事情的原委。
当年,阿沙廖夫正在地下执勤,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的爆炸声,把阿沙廖夫震得昏迷了过去。过来好久,他才慢慢地醒了过来,发现四周一片黑暗。
等他点燃蜡烛,摸摸索索地爬到军需库的出入口,却发现军需库的出口已经被爆炸堵上了。
无论阿沙廖夫怎么的呼喊叫骂,都没有任何的回应。他自然不知道,他的战友们早已经离开了这里。
说到这里,波伦斯基少校才明白,还是当年自己炸毁军需库出入口的提议,害了这个小伙子在这里闷了这么久,心中很是愧疚。
原来,随着德军的进攻,沙俄军队已经守不住布列斯特要塞了,撤退是唯一的选择了。在撤退之前,一切战争物质都需要带走,实在不能带走的,也要就地销毁,位于郊外的这座军需库当然也是在炸毁之列。
波伦斯基少校却认为这座军需库位置比较隐秘,只需要把出入口炸毁即可,外人很难发现。以后有机会再打回来的话,这个军需库还可以继续使用。
他的建议得到了认可。
部队撤退那天,许多士兵搬来了炸药堆放在军需库的出入口,准备炸毁这里。
而此时的阿沙廖夫上等兵,却是抑制不住地兴高采烈。原来,他刚刚收到了自己心仪的姑娘娜塔莎寄来的信。
信中娜塔莎告诉阿沙廖夫,等他凯旋回来,全村的人都会为他举办一个盛大的欢迎集会和隆重的典礼。
这怎么不让阿沙廖夫感到兴奋呢?外面堆满炸药的事情被他自动忽略了,也没有人告诉他要干什么。
带着兴奋的心情,阿沙廖夫来到阴暗的军需库地下室,这是他今天最后一班岗了,也只有他一人值班。
当他再次拿出娜塔莎的信,细细地品读的时候,外面突然的爆炸声打断了他的思绪和人生进程。
根据阿沙廖夫的讲述,这些年来,对还有人能够再次来到这里实际上已经不抱希望了,面对现实的他,也慢慢地习惯了地下的生活,
吃的穿得根本不是问题,军需库里面有足够的食品和军服。最大的问题是饮用水,好在阿沙廖夫发现了一处墙壁上渗出的水源,总算解决了饮水问题。而且,阿沙廖夫还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通气孔。
孤独,是一个人独处时最大的敌人。能够支撑阿沙廖夫的,就是那封娜塔莎寄来的信,这让阿沙廖夫始终有着活下去的勇气。
为了记清楚自己在地下的时间,他坚持着非常规律的作息,通过通气孔的明暗变化,判断外面时间的变化,并在墙壁上作出标识星期的长短记号。
就算是自己一个人,也照例像在军营中一样,保持着每天出操的习惯。
由于无法洗澡和洗衣服,阿沙廖夫想了一个奇妙的办法。
那就是定期更换内衣和包脚布,每更换4套,就捆起来,表示已经过了一个月,52捆就相当于一年,军装和皮靴则是半年更换一次,加上和那个通气孔光线变化的对比,阿沙廖夫准确地把握了他在地下待的时间。
大家一核对,还真的是这样,他这里已经堆积了450多套内衣,已经是9年多的漫长岁月了,对阿沙廖夫的做法无不啧啧称奇。
阿沙廖夫不但每天按时作息,而且还要和地下室里那些无处不在的老鼠做斗争,可谓很是辛苦。
每当感觉撑不住的时候,他就大声朗读娜塔莎给他的那封信,或者反复地唱军歌,以此鼓励自己活下去的坚强信心。
就这样,直到今天这些波兰士兵到来,才让他重见天日。
阿沙廖夫的故事,感动了所有人。波伦斯基少校更是非常愧疚,阿沙廖夫,是我害了你啊。
那些波兰士兵更是期待能够看到那封充满了魔力的信件。阿沙廖夫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了那封珍藏了9年的信件,也早已经从当年的粉红色变成了土灰色,许多地方已经磨烂,字迹也有些不清晰了。但就是这个,给了阿沙廖夫活下去的勇气,大家对此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。
当问起阿沙廖夫今后的打算时,阿沙廖夫开心地笑了起来,我要回家乡去寻找娜塔莎,我的心爱的姑娘,我相信她一定还在等着我。
此后,阿沙廖夫在华沙休整了一段时间,然后换上一身干净整齐的军服,精神抖擞地来到了布列斯特火车站,他要回家乡,去寻找自己的娜塔莎了。
在波伦斯基少校和波兰士兵依依不舍地告别声中,火车徐徐地驶出了车站,开往阿沙廖夫心中最向往的地方。
而阿沙廖夫告别的军礼,在战友们“一路平安”的祝福声中,久久没有放下。
阿沙廖夫的故事感动人间,他忠于职守的品质和惊人的毅力,都是他能够战胜孤独与寂寞的精神来源,这样的士兵,值得人们敬佩。